从青羊宫到浣花溪

来源:网络

状态:连载中

作者:佚名

主角:夏雪松杨培明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我快乐的小学生活上到五年级就画上句号了,原因是进入六年级我遇上一个姓张的班主任,这位张老师不知何故,对我特别的“关照”,在各种场合对我批评、讽刺,尽其挖苦之能事,可能是我在四五年级得到其他老师的偏爱,他早就放话:“看他到我的班上怎样收拾他!”有一次早课,全校学生都在操场上排队听老师训话,可能我天性好动,站立的姿势不端正,他在校长讲完后对我大加训斥,还以夸张的动作学我站立的“丑态”来羞辱,引得同学们大笑,这下全校都出了名,使我恨不得有条地缝钻下去。我后来才知道,他本人出身于地主家庭,从师范学校毕业当个小学教师,在各方面都不如意,就把气出在我这个比较阳光的孩子身上。当时在他班上,我是很消沉的,我想他一定没有读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著作《教育诗》,马卡连柯当时在苏联内战结束后,负责一个收养流浪儿童的孤儿院,这些流浪儿童有各种恶习,有的还是小偷,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对学童人格上的尊重与信任,以及发扬集体主义精神。我现在并不恨张老师,他只是在那种政治环境下的一个小人物,心理不大健康,作为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,不应该把自己的怀才不遇,发泄到一个学生的身上,毕竟我也没有得罪或顶撞过他,或者违反什么严重的校规。几十年过去了,他也应该是70多岁的老人了,不知还在不在。

到了小学的最后一年,是1959年。大跃进的恶果开始了,全国出现了普遍性的饥荒,记得家里炒菜都没有油,但至少还有饭吃。一日,在学院门口的马路边,有一北方逃荒到成都的灾民在地上铺了一个状子,哭述着向路人求助,我大吃一惊,因为到那时为止,我一直生活在大学家属院子里,没有与社会接触,受的教育都是社会主义好,答案题都有人民公社好吃饭不要钱这一项,怎么会有人饿成这样没有饭吃呢?从那一刻开始,以及后来不断接触到社会的真实面,才使我真正了解到了世界。

1959年初春的一个下午,我和同学们坐在操场上,享受着四川坝子难见的阳光,大家座谈人生的理想,以后会干什么,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!现在到了可以总结那个初春的下午一群少男少女梦想的时候了,当时几十位同学有的已不在人世,不知道几人实现了自己儿时的理想。我自己呢?不知道,因为我已忘记当时我的人生抱负是什么了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,即那时真是太单纯,太天真了,人走上社会后,事实上是身不由己的。

对小学生活的最后印象是那位张老师笑嘻嘻地向大家宣布,除一人外,全班同学都考上了初中!同学们一片欢呼。从此,我告别了我的童年时代,我最快乐的时光!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从青羊宫到浣花溪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