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美古韵:《诗经》读解

来源:网络

状态:连载中

作者:苍 梧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孔子与弟子讨论人的品德修养问题,具体而言是如何对待贫与富,或者说是人在贫穷与富贵时应该具有怎么样的操守。子贡问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”怎么样?孔子回答能够做到也是不错的,但是不如“贫而乐,富而好礼”。子贡引用《诗》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来回应孔子的“贫而乐,富而好礼”,并得到了孔子的肯定。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出自《卫风·淇奥》:

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。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瑟兮僴兮,赫兮咺兮。有匪君子,终不可谖兮。

瞻彼淇奥,绿竹青青。有匪君子,充耳琇莹,会弁如星。瑟兮僴兮,赫兮咺兮。有匪君子,终不可谖兮。

瞻彼淇奥,绿竹如箦。有匪君子,如金如锡,如圭如璧。宽兮绰兮,猗重较兮。善戏谑兮,不为虐兮。

从字面意义来看,这首诗描述的是君子的修养。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中,治骨曰切,治象牙曰磋,治玉曰琢,治石曰磨,这四个动作都是在将粗糙笨重的东西变成精细雅致的物品。这里用来形容一件原石要经过复杂的工序才能成为一块美玉,用来比喻君子自我修炼的过程,表现了君子自修的美好品德。在孔子看来,君子的品德修养是逐步完善的,从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”到“贫而乐,富而好礼”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,就如同美玉的形成一样有一个雕琢的过程。子贡认识到了这个过程,并找到了《诗》中的句子来说明这个过程。孔子认为子贡能够举一反三,是可以一起来讨论《诗》的人了。子贡因为能够从君子修养方面来领悟《诗》而得到孔子的肯定。可见,孔子的“《诗》教”是注重品德修养的。

(四)孔子“《诗》教”中“政教”

我们都知道,孔子是一个教育家,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。从某种程度来看,政治家的身份更受孔子本人重视。他一生的奔波都是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。但由于在现实中屡遭挫折,政治观念不为统治者接受,孔子退而授徒讲学,将自己的政治理想放在了教育事业上。孔子以《诗》为政治教化,如《子路》中有:

子曰:“颂《诗》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;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;虽多,亦奚以为?”

“授之以政”指的是利用《诗》来处理政务。这与周代采诗“观风俗、知得失”的传统有关。“使于四方”即我们前面所说的诸侯外交活动中的“赋诗言志”。孔子明确指出,《诗》的功能在于“授之以政”与“使于四方”,完全是从政治功能的角度来看待《诗》。如果不能做到,诵读再多的《诗》也是没有用 的。

总的来说,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将《诗经》当作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教材,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学习《诗经》来加强个人修养,学会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,突出了《诗经》的德教与政教功能。由于孔子在儒家体系中的重要位置,经过他的推崇,《诗经》的地位又向前迈进了一步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唯美古韵:《诗经》读解
返回顶部